
类别: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:2025-07-15 22:18:30 浏览: 次
2025年4月22日,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,71岁的董明珠以全票连任董事长。这本是一场常规的企业会议,却因她一句“绝不用海归派,海归派里有间谍”遭到网暴。短短48小时内,线亿,胡锡进甚至在各大平台三次发文炮轰要求道歉,《新京报》等媒体集体下场鞭挞,而支持者则高呼“董姐敢说真话”。这场看似简单的“海归与间谍之辩”,实则是有些媒体人看到了机会。
特别是大V胡锡进对董明珠言论的反应别样的激烈到反常,这位以“平衡叙事”著称的媒体人,竟连续三次发文要求董明珠向全体海归道歉,甚至不惜搬出“身份歧视”“破坏开放”等大帽子。但回溯2023年《反间谍法》修订施行时的场景,这种“敏感”早有端倪,当年8月1日国家安全部发文号召“全社会动员反间防谍”,胡锡进次日便紧急发文反对,声称“不要搞成全民抓间谍运动”;半个月后,他又以“学者不敢见外国人”为由,将反间谍行动与“阻碍开放”强行挂钩。
这种“应激反应”背后,不知道胡锡进背地里怎么想的。当董明珠将格力的人才策略与国家安全挂钩时,胡锡进们嗅到的不仅是企业用人偏好,更是对某种“政治正确”的挑战。毕竟,格力早已不是单纯的空调制造商:其磁悬浮技术支撑航母潜艇制造,光伏营房更是保障了西藏边防部队的住宿,光储直柔系统关乎能源安全……这些涉及军工、基建的“国之重器”,怎敢放任未经严格背景审查的海归接触核心机密? 而胡锡进们对此视而不见,反倒揪住“间谍”一词大做文章,难免让人怀疑:究竟是谁在“上纲上线”?
曾几何时,“海归”二字是金光闪闪的通行证,高校招聘明里暗里要求“留学经历”,评职称时海外镀金者优先,甚至某些领域形成“非海归不录用”的潜规则。这种畸形的崇拜,本质上是对本土人才培养体系的不自信,仿佛只有盖了洋印章的知识才算真才实学。
但是现在随着国家发展不一样了,一方面,随着国内高校科研水平跃升,本土人才已成中流砥柱。梁文锋等纯国产科学家崛起,华为“天才少年”计划涌现大批草根精英,证明中国教育完全能自主培养顶尖人才。另一方面,海归群体自身也在分化:有钱学森式的报国者,也有为绿卡滞留不归的利己者;有真才实学的学者,也不乏“水货学历”的投机客。随着近年欧美经济衰退,不少“被迫回国”的海归挤占就业市场,却因眼高手低遭遇“海归即失业”的尴尬场面。
董明珠的“一刀切”或许极端,但戳破了一个真相:海归早已不是特殊群体,更不该享有超国民待遇。当胡锡进们还在用“钱学森也是海归”的道德绑架为这个群体贴金时,普通人更想问:凭什么用纳税人的钱培养的精英,最终为外国效力?又凭什么要求中国企业为“海归光环”支付溢价?
嘲笑格力“空调厂防什么间谍”的人,显然低估了这家企业的战略价值。近五年申请专利超10万件、发明专利数量全国第二的格力,早已将触角伸向军工领域:-25℃极寒环境下仍能稳定运行的空调压缩机,直接应用于潜艇制造;光伏集装箱营房让西藏边防战士告别冻伤,背后是能源系统的绝对自主;双五轴龙门加工中心打破国外垄断,关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安全。
更不必说2023年那起真实案例,某海归工程师泄露热管理技术参数,导致格力损失2亿元订单。在技术封锁与商业间谍猖獗的今天,董明珠的“保守选择”恰恰是对股民和国家利益的负责。反观某些媒体,对格力的军工贡献只字不提,却对“不用海归”口诛笔伐,这种双标何其讽刺?
国家安全部4月23日公布的案例,为这场争论提供了冰冷注脚:海归博士郝某被境外势力策反,潜伏中央部委窃取敏感情报。这并非孤例,境外情报机构常以签证官、教授等身份接近留学生,通过请客送礼、提供兼职等手段渗透。当这类案件频发时,企业提高用人门槛岂非合情合理?
胡锡进们鼓吹的“开放”,本质上是一种无底线的妥协。他们假装看不见,美国以“国家安全”为由封杀华为、TikTok时,何曾考虑过“人才自由流动”?中国要避免重蹈“中兴芯片断供”的覆辙,就必须在关键领域筑牢防火墙。董明珠的“偏执”,恰恰是全球化博弈中的生存智慧,你可以不认同她的表达方式,但无法否认她捍卫企业利益的决心。
董明珠的发言本是内部会议内容,却被刻意放大成公共事件;格力依法防范商业间谍的常规操作,被扭曲成“迫害海归”;而真正该被讨论的“如何构建科学的人才评估体系”,反而无人问津。当胡锡进们声嘶力竭要求道歉时,或许更该回答:
作者认为答案或许是某些人拼命维护的从来不是海归的尊严,而是自己话语权的既得利益。当海归光环成为某些圈层的护身符,当“国际化”沦为掩盖问题的遮羞布,董明珠的“不开后门”,反倒成了照妖镜。